河池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01/03 09:47:04
来源:广西日报

河池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字体:

  【原标题】河池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近年来,河池市下足紧、细、实的“绣花功夫”,在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会融入、社区治理、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精准施策,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池市易地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14470.4元,同比增长12.27%,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拓宽增收渠道,巩固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河池市创新“六园”“六小”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17个3000人以上城镇大型安置点,着力抓好工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楼下商贸服务产业园、楼上光伏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六园”建设,在农村安置点因地制宜建设小伙房、小养房、小菜园、小果园、小作坊、小光伏“六小”庭院经济建设,3.1万名易地搬迁群众通过“六园”项目实现就近就业创业,“六小”项目让搬迁群众减少生活开支2亿元以上。通过外出劳务解决一批、定点帮扶单位解决一批、工业园区就业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安排一批、农业产业园带动一批、个体经营主体吸纳一批、引导自主创业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八个一批”等措施,促进多元化就业创业。实施“订单式”培训提升就业技能,组织开展保洁、保安、刺绣、缝纫等“订单式”“短平快”的短期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技能。2022年以来,组织搬迁劳动力培训5万人次,3.8万名易地搬迁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举办易地搬迁安置点专场招聘会19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引导7.5万名搬迁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全市3.8万户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家庭均实现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提升治理水平,保障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创新大型安置点治理模式,率先在全区调整8000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所在乡镇行政区划增设街道,成立凤山县思源街道办事处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街道办事处,打造便捷服务群众的“河池模式”;构建社区治理体系,根据安置点大小、规模,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灵活方式,组建安置点党组织、自治组织,构建了“乡镇(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区长—楼栋楼长—党员中心户(联户长)”的社区治理体系;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提升安置社区综合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功能,全市121个安置点已落实义务教育学校260个、幼儿园144个、医疗机构204个,建设各类服务中心748个,推行“农事城办”,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促进互嵌共融,提高搬迁群众满意度。聚焦民族特点打造特色安置点,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南丹王尚、环江毛南家园、罗城仫佬家园、大化古江等一批具有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特色安置点,深入开展市民化教育,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等,持续引导易地搬迁群众安心融入新生活,全面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让搬迁群众获得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

  因成效显著,河池市在2023年全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做书面交流发言。同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街道城西社区安置点获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南丹县“五治融合”打造瑶乡民族团结社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时期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刊登向全国推广。(周映)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