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湿地保护治理实现从“补短板”到“树样板”的新跨越-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3 06/16 08:35:30
来源:广西日报

南宁湿地保护治理实现从“补短板”到“树样板”的新跨越

字体:

【原标题】南宁湿地保护治理实现从“补短板”到“树样板”的新跨越 让良好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灵龟山滨江公园建成前,这里是邕江河畔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存在环境较差、生态问题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湿地保护法实施后,南宁市根据邕江综合整治和规划,这里变成‘网红’打卡点,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前来遛弯、休闲、野餐的游客络绎不绝……”

  6月12日至13日,2023年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南宁,探访该市如何推动湿地保护法实施、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补短板”走向“树样板”的新跨越。作为见证邕江河畔几十年变迁的“老南宁”,邕宁区蒲庙镇灵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士慧“现身说法”。

  从荒凉滩涂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从生态退化到水草丰茂、鸥鹭翔集……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南宁市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全力以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走进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这里植被繁茂,白鹭、黑水鸡,野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遮阴廊架、景观亭、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完善。通过深入的水生态治理,那考河河道水生态得到逐年完善,为鸟类、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6.35公里长的河道沿岸一步步蜕变,形成了一个面积近千亩的滨水绿地景观带。

  曾几何时,那考河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整治前,那考河水质是劣五类,主要污染源有养殖废水直排、污水废水直排偷排、雨水径流污染、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几乎就是一条没有生机的臭河、污河、死河。”兴宁区三塘镇那考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柳杨回忆。

  2015年,南宁市将那考河流域治理作为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水补给、活水循环、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厂网河一体化运营管理优势,运用“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2017年3月,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横州市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大批候鸟迁徙安家。

  这个湿地公园内岛屿星罗棋布,库湾、库汊形态自然,水面宽阔,集湖光和山色于一体,景色宜人。6月13日,采访团来到公园一处浅滩水域时,一群白鹭正在飞翔或觅食。负责开船的公园监督巡视员黄永振说:“跟以前相比,水库的水质更好了,栖息的鸟儿更多了。”

  近年来,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累计种植多样性植被15公顷,依法拆除网箱养殖1万多箱、珍珠养殖3000多亩、拦网塘7600亩、违建砂场21处、违建塘坝2处。依据《南宁市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横州市组建成立西津国家湿地公园联合执法小组,组织公安、环保、农业、水利、交通、海事等多部门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目前,湿地公园主体水质已由原来的Ⅳ类水质变为Ⅱ类水质标准。2020年,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

  6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南宁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座谈会上获悉,过去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南宁认真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严格保护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努力让良好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记者 廖志荣)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