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学在即,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刻不容缓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肺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南宁的夏季最高气温可达到38℃,气温上升,湿度增加,食物也容易腐败滋生细菌,导致肠道传染病多发。每年4—7月和9—11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幼儿园、学校等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出现。9月即将到来,开学季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刻不容缓。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洗漱用品、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呼吸道飞沫传播。
3.消化道传播,如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二、危险因素
以下情况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1.儿童存在不良卫生习惯,如咬手指、喝生水等。
2.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托幼机构卫生情况不合格等。
3.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患者常有发热、乏力,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表现。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可伴有精神差、嗜睡、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炎、脑膜炎等,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四、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治疗一般需要7~14天,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1.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由于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效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常采取以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2.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手足口病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保持平静的情绪,避免哭闹;发热者可穿着棉质宽松的衣服,出汗后可用温水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可在饭前饭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有糜烂时进流质食物,同时注意避免摄入过烫的水或食物,减轻对口腔的刺激。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可用西瓜霜等敷于口腔患处。手足口病患者手、足、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这也是传播病毒的一种途径。因此需注意皮肤保护,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必要时可选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任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涂患处。疱疹破裂者,可局部涂擦1%甲紫或抗生素软膏。
3.对症治疗:降温、止咳化痰,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医辨证治疗。
五、预防措施
1.发现孩子得手足口病或者是疱疹性咽峡炎,应主动居家隔离,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7天。
2.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发期,减少聚集性活动,减少带小孩到公共场合的次数和不必要的外出。
3.避免孩子与患儿密切接触,注意勤洗手。在进食前、如厕后或者外出回家后,接触患儿的疱疹、分泌物后,家长在护理儿童前都需要洗手,做好手卫生。
4.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餐具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勤通风,可在太阳下晾晒衣被。
6.日常用品、儿童玩具等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7.要经常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8.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因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南宁市青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