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实施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 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11/03 18:49:08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实施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 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字体:

【原标题】我区实施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鼓声阵阵迎宾客,千家瑶寨飞歌声。秋日的傍晚,记者漫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只见数百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楼房鳞次栉比,以往在深山瑶寨的白裤瑶群众,如今在小区广场的舞台上放歌跳舞,社区服务中心、便利超市、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我区16.39万户71.02万贫困群众告别穷山沟,搬进新家园,逐步开启美好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2022年12月,《广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性研究制定31条措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乘势而上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近期,我区实施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刊发,向全国推介。

  稳岗扩岗,让搬迁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一大早,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就业服务站外,搬迁户马党成和上百人排着队等出工。

  “马党成,去金福基地锄草,坐三号车。”听到服务站站长梁佳叫号,他喜滋滋地上了大巴车,“多亏‘小梁送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天能挣200元。”

  隆安震东集中安置区是我区建于县城搬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近年来,当地探索“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帮扶方式,有效衔接就业供需两端,助力搬迁群众灵活就业、持续增收。截至今年5月底,“小梁送工”已累计输送137批次1.24万人次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农业基地务工。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我区下好搬迁群众就业“关键棋”,加大扶持,拓宽渠道,最大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增收,“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依托“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为企业和搬迁劳动力搭建平台,重点围绕区内劳务协作、粤桂劳务协作等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做好就业服务;

  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农民工创业园、就业帮扶车间等县域资源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依托当地各类园区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推动有条件的搬迁劳动力自主创业就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搬迁群众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为搬迁户就业赋能添技,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4000人次以上,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产业赋能,培育安置区发展“源头活水”

  清晨,搬迁户农卫叶打开德保县老乡家园就业创业街的门店营业了。“这间店一天利润两三百元,我一个人就可以看店。”她说,搬出了大山,“穷窝”变安居,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新希望。

  要想稳得住,产业要先行。全区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帮扶产业,同步打好政策组合拳,加速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重点支持安置区优势产业的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项目,发展景观农业、观光体验、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

  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用好粤桂协作资源,面向重点区域每年推进适合安置区发展的新续建产业项目不少于100个,并给予安置区招商引资项目场地租赁就业奖补等优惠政策。

  以设区市或县为试点,探索以安置区扶贫资产注入、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组建政府引导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体公司,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吸纳搬迁群众就业。

  每年创建20个左右的自治区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点,带动安置区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收益可用于支持搬迁群众增收、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等。

  仅今年上半年,我区就协调争取2023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97亿元、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1亿元,协调政策性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后续发展类贷款51.12亿元,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

  如今,俯瞰八桂大地,绿水青山中,特色资源正变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变为富民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盘活资产,激发安置区发展“不竭动能”

  入夜,环江毛南家园城西安置新区的柳浪咧小镇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自4月22日开街以来,小镇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前来游玩和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环江打造农特产品孵化基地和文旅一体的特色商旅小镇——柳浪咧小镇,有效盘活安置区国有闲置资产,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已有200多家商户入驻小镇,其中搬迁户自主创业100多家,新增就业人数1000人次以上,各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在柳浪咧小镇经营利益分配中,年平均新增收入3万元以上。

  近年来,广西各地真招实招硬招“频出”,着力盘活利用安置区闲置低效资产,挖掘发展新动能:

  盘活固定资产。支持地方利用安置区资产资源发展早市经济、夜市经济、跳蚤市场等,支持企业和搬迁群众开办幼儿教育、养老托管、物业服务等社会化机构,发展帮扶工厂、帮扶车间等产业帮扶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盘活产业资产。对有基础有条件的资产采取入股国有公司、联合经营、融资贷款等市场化手段进行盘活;对吸纳搬迁群众就业的中小企业、帮扶车间等落实企业纾困政策。

  盘活迁出区资源资产。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对搬迁农户承包地(耕地、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退出的宅基地“三块地”开发利用;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序参与盘活利用迁出区旧房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盘活“沉睡”资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有奔头,群众增收有盼头,幸福生活有甜头。

  幸福升级,打造美丽和谐“新兴社区”

  “搬到社区后,上学、就业、看病都在家门口,办什么事都方便,能找到人,事情很快就有着落。”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马胖村搬入南站社区后,对于社区的服务工作,吴善德直竖大拇指。

  满意的背后,是社区优化网格化服务的不懈努力。我区各地树立“群众搬迁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让帮扶落地入户,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完善安置地配套设施,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镇建设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统筹推动安置区周边环境卫生设施、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升级。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选优配强基层各类组织带头人,推进8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设立街道办事处,持续加强安置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两委”干部等的教育培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夯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部可在安置点周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入学;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备全覆盖;将搬迁家庭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纳入安置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人口自然增长产生的住房需求问题。

  “31条措施从房屋产权管理、义务教育、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方面出发,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个,一项项“量身定做”的惠民政策套餐、帮扶举措暖民心、强信心,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记者 周映 通讯员 滕熹)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