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串线连片”因地制宜兴产业 托起土瑶“向往的生活”-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09/19 16:27:05
来源:广西日报

平桂区“串线连片”因地制宜兴产业 托起土瑶“向往的生活”

字体:

【原标题】贺州市平桂区“串线连片”因地制宜兴产业托起土瑶“向往的生活”

  9月15日,山中秋意已浓。记者驱车1个多小时前往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新民村,入村山径蜿蜒曲折,山间杳霭流玉,聚拢、拥簇、缭绕升腾……这座土瑶村就隐于这片云雾之中,无需画师的挥毫泼墨,便自成丹青一幅,竟然有误入仙境之感。

  “今天收购了5000多公斤的茭白,我得赶在傍晚天黑前运出去。”在新民村村委会大楼旁的冷库前,记者看到,收购商正忙着将瑶民们新鲜采挖回来的茭白称重、装袋上车。

  茭白又称为高瓜、菰笋、茭笋或是高笋,是一种水生蔬菜,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补虚健体的作用。

  “村里大多是沼泽田地,适合种植品质较高的‘美人茭’品种,我们村产的茭白肉质脆嫩、洁白香甜,既可以炒肉炒鸡蛋,直接生吃也很美味。”新民村党总支部书记赵进文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村里的茭白产业。

  新民村的茭白是在2017年开始种植的,当年只种下了375亩。“那时候起步难啊,大多数村民比较疑虑,觉得进村山路不好走,也不认识什么是茭白,担心种不好也卖不出去。”赵进文起初为了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自己带头种了8亩,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灵活用好种植奖补等政策,动员党员带头大力发展种植。

  如今,新民村的茭白种植户从最开始的37户发展到了100多户,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亩产值约5000元。“我们的努力有了大收获,现在村里的茭白不仅产量高、品质好不愁卖,我们所培育的种苗还因品质好深受玉林、柳州甚至是贵州省的客商青睐。”赵进文欣喜地告诉记者,上周刚往贵州发货10车的茭白种苗,每车10万株。

  此时,一阵山风拂过,轻纱似的薄雾让新民村更显得灵动,充满生机。

  据了解,土瑶是我国瑶族稀有支系,全国唯一的土瑶就分布在大桂山东段余脉即贺州市平桂区的24条山冲之中。除了新民村,还有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狮东5个行政村。但土瑶村大多发展产业并不容易。新民村茭白产业的成功之路是平桂区土瑶村因地制宜兴产业的一个生动剪影。

  据悉,2017年底,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2户1.035万人,其中土瑶人口8500人,占总人口的82.12%。2020年底,“土瑶”聚居地区641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61.42%降至零。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年来,平桂区聚焦产业和就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发展产业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土瑶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脱贫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平桂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树说。

  据悉,6个土瑶村从2021年起新发展优质茶575.8亩、大肉姜6362.23亩、杉树2500.5亩,“土瑶”聚居区实现“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发展目标,村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同时,当地完善“产业+企业(帮扶车间)+村集体+农户(脱贫户)”等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培育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4家,利用帮扶车间委托村民编制包装茶篓,形成了“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的新兴全产业链,参与土瑶群众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此外,该区大力推进产业融合。深入挖掘土瑶支系原始完整的生态资源和神秘多彩的民俗风情,依托贺州市“世界长寿市”金字招牌,建成“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文旅宜居区、新民村集体经济茶园观光体验区、狮东村大冲老寨土瑶生活馆、明梅顶自然风景区等文旅农旅项目,把分散的特色资源串成线、连成片,打造了土瑶风情乡村全域旅游精品路线,辐射带动土瑶群众开发茶叶工艺品、竹编手工艺品、瑶绣制品等民族特色产品和餐饮民宿,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来源,托起了土瑶“向往的生活”。

  据统计,今年以来,仅鹅塘镇槽碓村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6个土瑶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11万元。(记者 夏晓云 通讯员 陶胜平 莫世勇 实习生/王佳璐)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