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加工村”的甜日子-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08/07 16:06:58
来源:玉林日报

“桂圆加工村”的甜日子

字体:

原标题:“桂圆加工村”的甜日子

桂圆加工旺季,周垌村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剥龙眼肉。

  当前,正是龙眼成熟季节,博白县径口镇周垌村村民忙碌起来,家家户户忙着做同一件事——加工桂圆。桂圆加工是该村的传统产业,每年7月底至9月上旬,桂圆加工的热闹场面成为当地一道特色风景线。

 男女老少齐上阵

  加工桂圆忙

  7月底,记者走进周垌村,便看到这样一幅幅相同的场景: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剥龙眼肉。只见他们拿着一把工具刀,双手麻利地在龙眼上轻划转动,刨壳去核后整齐放在筛子上,阳光下的果肉晶莹透亮,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甜味。

  在加工大户李武强家里,几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忙着剥龙眼肉,一旁的烘干炉中柴火烧得正旺,正在烘干龙眼肉。李武强戴上手套,掀开炉窗上的竹帘,只见一层层架子上,放满了一筛筛的龙眼肉,他将炉内的龙眼肉上下挪换位置,让它们均匀受热。

  “炉内上下受热不一样,每半个小时要挪动下位置。炉内温度控制在60~70摄氏度,大概烘13~14小时便能出炉,制成干品桂圆肉。”李武强说,家里从爷辈就开始从事桂圆加工,每年7月底,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旺季时一天要请四五十个工人来剥龙眼肉,全家里里外外坐满人,场面甚是浩大,两个炉同时开火烘干桂圆。不仅加工本地的龙眼,还从外地拉鲜龙眼回来加工。

  深加工让增收“深”一度

  村民心里甜

  脱贫户李成家里,也有3个桂圆烘干炉,其中两个还是自动旋转架,烘干时不用人工翻动桂圆,效率更高更快。在桂圆加工旺季,他聘请几十名村民帮他剥龙眼肉,还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搞种养,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助力村民增收。

  “如今还不是旺季,等到旺季大量加工,3个炉同时开工,每天能烘干150~200斤桂圆肉。”李成告诉记者,去年是龙眼收成小年,做了20多天就有三四万元收入,今年是龙眼收获大年,预计桂圆加工会更好做,收入也更高。

  “剥龙眼肉加工费是0.7元/斤,40多天时间,家家户户都有几千元的收入,全村桂圆加工收入有四五百万元。”周垌村支书李崇强介绍,桂圆加工是周垌村的传统产业,每年7月下旬到9月,村民都会忙着加工桂圆,尤其是农历七月十四前后,是桂圆加工旺季,就算家里不是加工户,也会去帮加工户代加工。每10公斤龙眼鲜果能加工成1公斤桂圆,全村平均每天能加工1000公斤桂圆,品质一般的每公斤能卖60元,品质上乘的可以卖到200元,是村民增收的一大来源。

  打造桂圆种植加工特色产业带

  振兴乡村添动力

  周垌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龙眼树,树干造型形态各异,树枝挂满了金黄色的龙眼,许多老树依然苍劲挺拔,结出累累硕果。其中一棵挂着保护牌的龙眼树,显示已经有150年,苍老的枝干结满了龙眼。

  “这是本地种,未经嫁接,果比石硖龙眼小,但果肉更细腻、晶莹剔透,药用价值更高,因此,加工费要1.5元/斤,加工成桂圆能卖到100多元一斤。”李崇强说,全村加上虎坪生态园共连片种植有1500亩龙眼树,其中,百年龙眼树就超过100棵,如今村里挂起保护牌自主保护这些古树。

  径口镇党委书记庞媛华告诉记者,周垌村连片种植有大规模的龙眼树,又有1000多户农户拥有龙眼肉烘干的成熟加工体系,径口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周垌村打造成从龙眼种植、收购、烘干、包装、出售等一条龙产业带,提高在家务农群众参与率,全面提升全村农户收入,同时发挥虎坪生态园生态优势,以及周垌村有“上百棵上百年”古龙眼树资源,拓深发展生态旅游、桂圆销售等产业,形成周垌村桂圆种植加工特色产业带。(记者 黄冰 实习生 褚养阳)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