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香火球 技艺薪火传-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07/19 18:25:49
来源:良庆区融媒体中心

壮族香火球 技艺薪火传

字体:

香火球的制作灵感来自于用竹笋壳、鸡羽制作的“老鹰”

  鸡毛、竹篾、笋壳......简单的材料编织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玲珑的香火球。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古元坡,这份独特的手艺已经传承了300余年。

  62岁的班继联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香火球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向长辈学习香火球的打法和制作技艺,至今已经制作了50余年。班继联一边唱着自创的《香火球之歌》,一边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米”字形,并用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绑紧固定。将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点上固定,再将竹片依次往上弯曲,穿过缝隙,剪去两端多余的竹片,再用绑带固定,最后插上羽毛进行装饰,一个精巧的香火球就这样完成了。

班继联在编织香火球底座

  “编织完成后,香火球还要点香熏制24小时,延长它的存放时间,熏制完成的香火球会呈现古铜色。”班继联说,“材料上要选择新竹和鸡的飞羽,拍打时香火球就会旋转起来,非常好看。”

  香火球起源于农耕生活,最初是悬挂在田边模仿老鹰驱赶鸟兽,后来逐渐演变成兼具娱乐、运动功能与吉祥寓意的文化符号。在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举行壮族香火球娱乐比赛活动作为庆祝。2008年,香火球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火球的底座和制作完成的香火球

  在当地政府的助力下,晓元村成为了“香火球文化生态保护村”,并组建了香火球队。班继联也在南晓镇中心学校开设的民俗文化课程中,加入了壮族香火球的制作和训练内容。除此之外,他还为非遗原创节目《壮魂香火球》自作词曲,带领孩子们参加非遗展演活动,向更多人展示壮族香火球的魅力。

  如今,香火球走出了发源地南晓镇,走进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南宁市南山艺术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大学等课堂中,走到了更多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班继联说,他将坚持做非遗香火球传承事业,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闭业然 黄淑慧)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